放学、下班的晚高峰,公交车上一个男孩被妈妈推上车,这位妈妈的脸色很难看,好像狂风暴雨马上就要袭来似的。 孩子不敢说话,悄悄地用手拽着妈妈的衣角,防止自己被挤走。 妈妈一把推开小男孩的手,还大声对他吼:“你考试再进不了前三名,我就不来接你了!” 孩子低着头,连声和妈妈道歉:“妈妈对不起,对不起,你能不能不打我,我下次一定会努力的,一定能考满分……” 虽然说着这样的话,但明显孩子底气不足,他的声音越来越小,还死死抱着妈妈的腿,好像在一直在讨好妈妈。 妈妈却不让孩子触碰,她指着孩子的鼻子说:“倒退两步,别拽着我!” 男孩赶紧倒退了好几步,汽车行驶中,他踉踉跄跄的,差一点就倒在一位乘客的脚下了。 这个小孩不过是一二年级的模样,妈妈看他听话的模样,脸色缓和了,对他说:“别以为你考了98分、99分就很好了,班上好几个同学都是考了双百的,你差远了……” 男孩驯服地点点头,妈妈扬起脸,仿佛终于出了一口气,又洋洋得意,仿佛在告诉周边的人们:她刚刚对孩子的教育,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。 孩子太听话,不一定是好事,娃可能会变成“讨好型”人格 有很多家庭经常上演类似的片段,孩子犯错了,妈妈一通怒吼,终于制服了孩子。 孩子低头认错的模样,让妈妈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,孩子还算是听话,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被父母制服,像也有的娃在被家长批评的时候,就会据理力争,总想要反驳家长的观点。这或许在妈妈的眼里,会认为孩子是故意顶嘴,自己家长教育失败了,孩子有点无可救药了。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反驳家长的孩子,才算是心理比较健康的娃,代表他有自己的主见,将来更容易成大器。 相对的,孩子太听话,就不是什么好事,当父母说什么话,孩子都照办,代表没自己的想法,那么这种孩子长大以后,可能会没什么创造力了,很难在社会上混得好。 还有,如果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,孩子都很习以为常,他长大以后可能会变成讨好型的人格。 孩子变得没有个性,对任何人的观点都很认同,唯独没自己的想法。不仅没有光明的未来,还可能因为总是委屈自己而得心理方面的疾病。 毕竟事事讨好别人,唯独忘了讨好自己,这种的人怎么能觉得幸福呢? 如果你家孩子被吼后有两种表现,暗示就是“讨好型”人格了,要警惕! 第一,孩子被吼以后,不但不生气,反过来安慰家长。 没有谁喜欢挨批评,挨了批评还讨好别人,一定是恐惧权威。 如果你家孩子被批评教育了,他不但不生气,还反而跑过来安慰你:“妈妈都是我不好,不要生气了……” 也许听了这话后,我们就真的不生气了,觉得孩子很有规矩、有同理心,但是这恰恰是代表孩子有问题的证据,家长要提高警惕。 我们反过来想想,孩子时刻关注别人的心情,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,是不是也不太好呢?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,孩子在压抑自己的情绪,而照顾妈妈的情绪,过分关注别人的感受,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,就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。 第二,只要家长要求的,孩子就不敢拒绝。 有的孩子看起来很听话,只要是家长一发话,孩子立刻就照做。 当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总是无条件地接受,不敢拒绝时,这可能也不是一个太好的现象。 孩子不一定是非常认同家长的感受,而是可能怕自己的反抗会引起和家长的冲突,也是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。 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表现,对同学、朋友、老师也可能会是刻意讨好了。 如果长期如此,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。他们会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甚至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,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感。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,比教他们听话更重要,孩子需要成为独立、自主、自信的性格,才能有成就,有幸福的生活。 想预防或者纠正孩子的讨好型人格,要3个方法! 第一,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 当孩子犯错了,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教育孩子,而是应该告诉孩子:“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同样重要,家长愿意倾听并尊重他们的想法,你为什么要这样做?只要是理由正当,妈妈也是可以理解的,甚至会支持你。我们要培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”。 第二,教会孩子如何适当地拒绝。 当孩子已经有“老好人”性格的苗头,我们就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别人。 妈妈告诉孩子,拒绝并不意味着不尊重或伤害他人,而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。 同时,也要教孩子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拒绝他人的要求。 第三,父母的支持和信任,让孩子有信心应对挫折和困难。 我们想要培养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,首先是建立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。 在家庭里,孩子和父母一样属于家庭成员,当家里有事情的时候,父母鼓励孩子参与决策过程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。 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了。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信任。让孩子知道,无论他们做什么决定,家长都会支持他们,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处理各种问题。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,孩子才能成为自信、健康的,独一无二的自己。 |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