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“赏罚分明”是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。 但其结果,却往往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。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无奈:
奖励和惩罚真的能有效塑造孩子的行为吗? 到底又是什么使你的奖励和惩罚失效? 如果你也有上面这些困惑,看看下面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,或许能让你豁然开朗。 一、不当的惩罚方式,难以从根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 曾经有一条新闻。 广东江门,一位爸爸因为儿子偷钱,把孩子吊起来用竹条打屁股。 如此偏激的教育方式,很快就被警察强力制止。 可新闻的评论区,却有一大群网友对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表示认同。 对于孩子来说,偷钱当然是错误且亟需纠正的行为。 但是如此严厉甚至暴力的惩罚真的能达到效果吗?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。 心理学家Aronson和Carlsmith在一项儿童游戏研究中,告诉参与实验的孩子不能玩其中的一个玩具,如果玩了就会受到轻或重的惩罚。 很多人觉得,一定是惩罚越重,越能制止孩子去玩这个玩具。 可实验的结果却是: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会改变对玩具的喜爱程度,一旦再有机会,他还是会继续玩这个玩具。 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,反而不再对这个玩具感兴趣。 为什么严厉的处罚反而会失效?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给出了答案。 认知失调,简单来说,就是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。 比如这个实验中,孩子喜欢玩具却被告知不能玩,不明原因的孩子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的认知失调。 这时,严重的惩罚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——我已经付出代价了,就能心安理得的玩。 以色列一家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。 为了防止家长接孩子迟到,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,迟到时间越长罚款越多。 结果,迟到的家长不减反增。 因为家长们觉得,我交了罚款就相当于花钱给孩子报了个延时班,本来不好意思耽误老师下班的家长却因为罚款,把迟到变成了理所当然。 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同样的道理。 在孩子犯错误时,家长过度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自责的心理减弱。 比如这段开头提到的男孩偷钱的案例里,如果孩子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“偷钱”这个行为的厌恶,那他一找到机会还会继续犯错。 如何让惩罚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? “惩罚之谜“给出了两个建议:
孩子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,才能真正停止这种行为。 二、过多的外部奖励,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 同样,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,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并喜欢这种行为。 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达到效果。 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。 他随机选取了一些大学生,分成两个组去做有趣的智力题。 第一阶段:所有学生正常解题,没有任何奖励; 第二阶段: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会得到 1 美元奖励,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; 第三阶段:让所有学生自由活动,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做题,以此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。 结果发现,在自由时间,没得到奖励的学生比得到的学生反而会更主动地去解题。 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,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。 这就是著名的“德西效应”。 为什么有些奖励会产生德西效应? 原因就在于,它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机: 1.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满足感 你是喜欢做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事,做还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去做的事? 毫无疑问,当然是第一个。 人们总能从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的事情中得到满足感,而德西实验中,金钱奖励把这种满足感变成了被人操纵的控制感。 2.转移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 当一道有趣的智力题和1美元奖金放在我们面前,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奖金吸引。 比起行为本身,那些诱人的奖励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让他们无法体会到单纯解题的乐趣。 3.降低了行为的趣味性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。 三个无聊的年轻人以踢小区垃圾桶为乐,居民们不堪其扰。 一天,一位老人想了个办法。 他对这几个年轻人说:“我很喜欢踢垃圾桶的声音,你们每天来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。” 三个人很高兴,每天使劲踢垃圾桶。 几天后,老人说,只能每天给他们五毛钱。 这几个人很不开心,每天勉强去踢垃圾桶。 一星期后,老人再次降低价钱,变成两毛钱。 几个年轻人非常生气,再也不踢垃圾桶了。 其实,任何一件事情,只要包含了极强的目的性和条件交换,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。 所以,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是万能的,特别是物质奖励。 三、用比惩罚和奖励更有效的方式塑造孩子的行为 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,它们有时候会摧坏孩子的内驱力。 而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做: 1.当好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·班杜拉做过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。 他把一群孩子分三组观看一个成年人殴打玩偶娃娃的视频。 第一组,孩子们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给予糖果或汽水奖励; 第二组,孩子们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惩罚打耳光; 第三组,孩子们看到成年人的攻击行为没有任何后果。 然后,让这些孩子接触娃娃。 结果,第一、二组的儿童都会去模仿视频中打娃娃的行为,而第三组儿童模仿行为较少。 但一段时间后,当三组儿童再次回忆视频,接触娃娃时,他们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。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,惩罚和奖励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十分有限,但仅仅看到行为就能让孩子主动自觉地模仿。 所以,作为父母,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,给孩子树立榜样。 孩子天生模仿力极强,再严厉的惩罚和诱人的奖励都比不过父母天长日久、潜移默化的榜样影响。 2.精神奖励 内驱力是来源于内心的力量,比起金钱和物质等外部奖励,给孩子精神奖励才能调动他们的内驱力。 著名心理学家雷帕的画画实验正说明了这点。 雷帕在一所学校随机挑选了20名喜爱画画的儿童,分成两组接受绘画训练。 他对第一组孩子说:你们画的好就能得到礼物,对第二组孩子说:我很喜欢你们的画,好好画哦! 一开始,两组孩子都认真画画。第一组孩子如约获得了礼物,第二组孩子则得到了老师的赞美与表扬。 可一段时间后,第一组只有8.6%的孩子在坚持画画;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