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登录

使用验证码登录

PKVPK竞赛网 首页 综合课 家 长 查看内容

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,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?

2022-7-23 19:0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3| 评论: 0

摘要: 生活中,“赏罚分明”是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。但其结果,却往往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。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无奈:孩子天天玩游戏,打也打过,骂也骂过,甚至摔了他的手机,他就是改不掉。答应孩子按时完成作 ...

生活中,“赏罚分明”是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。

但其结果,却往往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。

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无奈:

  • 孩子天天玩游戏,打也打过,骂也骂过,甚至摔了他的手机,他就是改不掉。
  • 答应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他零花钱,起初还有点效果,为什么后来却没什么用了?

奖励和惩罚真的能有效塑造孩子的行为吗?

到底又是什么使你的奖励和惩罚失效?

如果你也有上面这些困惑,看看下面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,或许能让你豁然开朗。


一、不当的惩罚方式,难以从根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

曾经有一条新闻。

广东江门,一位爸爸因为儿子偷钱,把孩子吊起来用竹条打屁股。

如此偏激的教育方式,很快就被警察强力制止。

可新闻的评论区,却有一大群网友对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表示认同。

对于孩子来说,偷钱当然是错误且亟需纠正的行为。

但是如此严厉甚至暴力的惩罚真的能达到效果吗?

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。

心理学家Aronson和Carlsmith在一项儿童游戏研究中,告诉参与实验的孩子不能玩其中的一个玩具,如果玩了就会受到轻或重的惩罚。

很多人觉得,一定是惩罚越重,越能制止孩子去玩这个玩具。

可实验的结果却是: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会改变对玩具的喜爱程度,一旦再有机会,他还是会继续玩这个玩具。

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,反而不再对这个玩具感兴趣。

为什么严厉的处罚反而会失效?

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给出了答案。

认知失调,简单来说,就是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。

比如这个实验中,孩子喜欢玩具却被告知不能玩,不明原因的孩子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的认知失调。

这时,严重的惩罚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——我已经付出代价了,就能心安理得的玩。

以色列一家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。

为了防止家长接孩子迟到,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,迟到时间越长罚款越多。

结果,迟到的家长不减反增。

因为家长们觉得,我交了罚款就相当于花钱给孩子报了个延时班,本来不好意思耽误老师下班的家长却因为罚款,把迟到变成了理所当然。

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在孩子犯错误时,家长过度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自责的心理减弱。

比如这段开头提到的男孩偷钱的案例里,如果孩子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“偷钱”这个行为的厌恶,那他一找到机会还会继续犯错。

如何让惩罚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?

“惩罚之谜“给出了两个建议:

  • 1.要让孩子感受到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,而不能让孩子付出过度代价,比如用辱骂、讽刺等人身攻击或身体疼痛惩罚孩子。
  • 2.要明确针对相应的行为,而不能夹杂父母的情绪,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惩罚是因为让父母生气,一味地指责和打骂,都是无用的。

孩子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,才能真正停止这种行为。


二、过多的外部奖励,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

同样,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,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并喜欢这种行为。

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达到效果。

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。

他随机选取了一些大学生,分成两个组去做有趣的智力题。

第一阶段:所有学生正常解题,没有任何奖励;

第二阶段: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会得到 1 美元奖励,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;

第三阶段:让所有学生自由活动,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做题,以此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。

结果发现,在自由时间,没得到奖励的学生比得到的学生反而会更主动地去解题。

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,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。

这就是著名的“德西效应”。

为什么有些奖励会产生德西效应?

原因就在于,它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机:

1.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满足感

你是喜欢做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事,做还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去做的事?

毫无疑问,当然是第一个。

人们总能从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的事情中得到满足感,而德西实验中,金钱奖励把这种满足感变成了被人操纵的控制感。

2.转移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

当一道有趣的智力题和1美元奖金放在我们面前,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奖金吸引。

比起行为本身,那些诱人的奖励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让他们无法体会到单纯解题的乐趣。

3.降低了行为的趣味性

听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三个无聊的年轻人以踢小区垃圾桶为乐,居民们不堪其扰。

一天,一位老人想了个办法。

他对这几个年轻人说:“我很喜欢踢垃圾桶的声音,你们每天来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。”

三个人很高兴,每天使劲踢垃圾桶。

几天后,老人说,只能每天给他们五毛钱。

这几个人很不开心,每天勉强去踢垃圾桶。

一星期后,老人再次降低价钱,变成两毛钱。

几个年轻人非常生气,再也不踢垃圾桶了。

其实,任何一件事情,只要包含了极强的目的性和条件交换,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。

所以,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是万能的,特别是物质奖励。


三、用比惩罚和奖励更有效的方式塑造孩子的行为

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,它们有时候会摧坏孩子的内驱力。

而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做:

1.当好榜样

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·班杜拉做过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。

他把一群孩子分三组观看一个成年人殴打玩偶娃娃的视频。

第一组,孩子们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给予糖果或汽水奖励;

第二组,孩子们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惩罚打耳光;

第三组,孩子们看到成年人的攻击行为没有任何后果。

然后,让这些孩子接触娃娃。

结果,第一、二组的儿童都会去模仿视频中打娃娃的行为,而第三组儿童模仿行为较少。

但一段时间后,当三组儿童再次回忆视频,接触娃娃时,他们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。

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,惩罚和奖励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十分有限,但仅仅看到行为就能让孩子主动自觉地模仿。

所以,作为父母,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,给孩子树立榜样。

孩子天生模仿力极强,再严厉的惩罚和诱人的奖励都比不过父母天长日久、潜移默化的榜样影响。

2.精神奖励

内驱力是来源于内心的力量,比起金钱和物质等外部奖励,给孩子精神奖励才能调动他们的内驱力。

著名心理学家雷帕的画画实验正说明了这点。

雷帕在一所学校随机挑选了20名喜爱画画的儿童,分成两组接受绘画训练。

他对第一组孩子说:你们画的好就能得到礼物,对第二组孩子说:我很喜欢你们的画,好好画哦!

一开始,两组孩子都认真画画。第一组孩子如约获得了礼物,第二组孩子则得到了老师的赞美与表扬。

可一段时间后,第一组只有8.6%的孩子在坚持画画;

分享到:
上一篇:吃透30道题型,不用补奥数,孩子照样考100!下一篇:孩子发脾气时,责骂是下策,讲道理是中策,上策鲜有人用
相关分类
  • 你信不信,小升初这几件事没抓好,到初中每晚都得熬夜到十二点! ...

    你信不信,小升初这几件事没抓好,到初中每

    7 人关注

  • 每日技巧分享:一年级上册数学母题解题大招

    每日技巧分享:一年级上册数学母题解题大招

    13 人关注

  • 老教师梳理: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母题分类训练,举一反三必练 ...

    老教师梳理: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母题分类

    10 人关注

  • 一年级数学怎么抓成绩?数学主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

    一年级数学怎么抓成绩?数学主要培养孩子哪

    8 人关注

  • 为什么初二是中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?

    为什么初二是中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?

    10 人关注

  • 数学老师: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(核心母题),吃透赢在起跑线 ... ...

    数学老师: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(核心母题)

    12 人关注

  • 一年级数学期末重点总复习,直击考点

    一年级数学期末重点总复习,直击考点

    18 人关注

  • 一年级数学上册必考,吃透8道应用题母题,95分以上没问题

    一年级数学上册必考,吃透8道应用题母题,9

    14 人关注

  • 一年级数学12大母题攻略

    一年级数学12大母题攻略

    22 人关注

  • 永远不要这样爱孩子!除非你想养逆子,值得所有家长都读读 ...

    永远不要这样爱孩子!除非你想养逆子,值得

    44 人关注

客服热线
137-1807-5123 周一至周日:09:00 - 21:00
公司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8号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2楼

PKVPK是一个服务学生群体,集文化、体育、思想赛事为一体的互联网平台,专注于激发孩子们在文化、体育、思想领域学习的内驱力,帮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学霸!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PKVPK竞赛网 ( 京ICP备17030914号-1 )

GMT+8, 2025-5-10 06:18 , Processed in 0.085320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