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家长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: 孩子越长大,身上的一些坏毛病也就显现出来了,尤其是懒惰。 在生活上,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都要人帮忙; 在学习上,偷懒懈怠不上进,写作业磨磨唧唧的。 孩子的“懒”,让各位家长都感到十分着急。 其实,孩子懒散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,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的。 所以,在纠正孩子的懒惰这件事上,家长要有恒心。 以下,就是给家长的五个治懒专招,趁早引起重视。 林肯曾提出著名的“马蝇效应”,那就是: 再懒惰的马,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,只要吃到马蝇叮咬的苦头,就会跑得快起来。 同理,人生也是如此,适当的压力和吃苦,能够让人战胜惰性,奋发图强。 所以,对于孩子来说,让孩子适当吃点懒惰带来的苦,也能鞭策孩子勤奋起来。 有位朋友,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: 她的孩子不爱写读书笔记,她就请老师抽查他的读书笔记并严厉批评。 读书笔记是每周抽查,因为孩子总是侥幸地想着不一定抽到他,就偷懒经常不写。 这下老师说每次重点抽查他的,他就会认真完成了。 人皆有惰性,往往能坐着就不站着,能躺着就不坐着,孩子更是如此。 这时候,若没有外界的刺激,自身也没有危机感,那就犹如温水煮青蛙。 孩子,是需要一点刺激,吃点懒惰的苦,才会奋力一搏。 放手让孩子去处理问题 孩子有种懒,往往是父母的过度包办和事事袒护造成的。 正是父母的这种行为,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。 孩子依赖性重,行为上便不思进取,做事不爱思考,不爱动手······ 对于孩子的这种懒惰,我们就要给予孩子“延迟帮助”。 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,实在解决不了父母才出手相助。 我们不要总觉得孩子没有耐心,不会自觉解决问题。 甚至总觉得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,就得尽快满足他。 但实际上,只要适当放手,他们是能够表现出自己有耐心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面的。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管教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。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: “什么是教育?简单一句话,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。” 要想孩子不犯懒,更得如此。 假期,是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,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。 第一、教导孩子节制欲望。 孩子在学习上懒惰,往往是因为,他无法抵抗其他诱惑,如玩手机、看电视等等。 父母不能一味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,而是要教会他节制。 比如孩子想玩游戏,就让他提前完成作业。 就算玩,也不能长时间玩,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。 第二、教会孩子高效利用时间。 我们要制定规则,要求孩子在合理时间内必须完成某件事。 同时,建立奖惩制度,逐步提高效率。 当然,也要合理安排每件事的先后顺序。 比如,先做任务量最大的作业,最后做最难的作业。 此外,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尝试营造一个安静、整洁、舒适的家庭教育环境。 多表扬鼓励孩子 孩子的自律不是被“逼”出来的,而是被“夸”出来的。 其实,每个孩子都渴望变得优秀,在父母的认可与鼓励下,他们自然会做得越来越好。 第一、让孩子体会成就感。 假期,家长可以督促孩子提前预习新课。 如果孩子不愿,就告诉他很多同学都不会预习。 你先学了,就领先他们很多了。 等他开学后发现老师讲的内容,自己一听就懂,成绩也比之前进步很多,自然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。 第二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表扬孩子。 家长要多观察孩子,不仅要发现他做得不好的地方,更要发现他优秀的地方。 记录孩子的优点,以及处理事情的闪光点,并且赞美表扬孩子。 在家长的表扬下,孩子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,争取表现得更好。 第三、耐心聆听,积极响应。 孩子“懒惰”的原因有很多种。 比如学习环境吵闹;被家长催促;对作业有较大把握;自暴自弃;侥幸心理等等。 家长要主动与孩子交谈,引导他说出心里话,再帮他解决问题,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负面标签。 我们既要当好孩子的好听众,更要当好孩子的好老师,和孩子一起摸索,一起学习,共同成长。 父母须以身作则 俗话说,子女是父母的影子。 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。 可以说,父母是什么样,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。 因此,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,如按时作息、卫生习惯、劳务习惯等,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,自己首先就要做到、做好。 总之,要想让孩子勤快起来,父母在生活中就要向孩子展示良好的生活习惯。 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体会到,舒适的生活环境,需要个人的辛勤劳动来创造。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。
|